龔哲敬出生於台灣,隨父親在中國大陸經營木材生意並成長。父親對他悉心栽培,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業。充滿企圖心的龔哲敬自學取得廣州中山大學企管學位,18歲便接手父親的事業,並開始展露頭角。然而,雖然在商場上取得成就,但繁忙的應酬和顛倒的作息讓他感到厭倦和迷失。某個寂靜的夜晚,他決定買了單程機票回到母親的故鄉宜蘭,試圖找尋內心的根。
回到宜蘭的龔哲敬,當時只有19歲,對農業一無所知。一次產業研討會上,他認識了友善耕作的夥伴,開始了解農業的價值。雖然缺乏資源與人脈,但他利用在商場上訓練出的口才說服宜蘭在地農夫與代耕業者,支持他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土地。龔哲敬選擇了宜蘭員山3公頃的水頭田,因為這裡直接以雪山山脈泉水灌溉,能夠徹底實踐自然農法。
龔哲敬從水頭田開始,密集研究自然農法。頭一年沒什麼收入,但很快實現自家留種、自家育苗,不使用外來有機肥料。他相信「當你開始對大地友善,大地也會相對地給你回饋」,所種植的水稻不僅省下農資成本,每期的收成也相當可觀,贏得了更多地主的信任。
龔哲敬表示:「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顧別人的田、分享理念與種植技術」,這是他過去產業經營背景和時間管理的成果。在生產團隊日漸成熟後,他們開始轉型為以「推廣消費者教育及新農夫教育」為目標的社會企業,改變人們對農業的既定想法,為台灣農業帶來更多可能性。
龔哲敬的目標是建立「青農培訓」的系統化模式,提供有志青農更完善的培訓,並推出YouTube頻道,加強推廣的力度。近年來,埊團隊加入「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」,與宜糧號合作,分工處理農產品生產、運銷、加工、行銷等環節。
龔哲敬非常有自信地表示:「下一個5年目標,就是要讓世界看到台灣的農業,重現屬於在地人、台灣的價值。」
媒體報導: 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Yilan/paper/1656814